来源:善达网
日前,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振国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表署名文章:深化养老服务改革 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这篇长达7000多字的重磅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国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战略思考、政策路径与发展方向,不仅总结了当前养老服务的进展与挑战,更释放出多个值得关注的政策信号与发展趋势。
一定程度上,读懂这篇文章,就能读懂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养老事业与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那么,对我们公益慈善领域而言,从中又能读出哪些值得关注的关键信号呢?

信号一:角色重塑——从“补缺者”到“生态共建者”
文章通篇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有爱家庭协同发力的发展机制”。请注意,“有情社会”被提到了与政府、市场并列的高度。
这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在养老服务体系这座大厦中,公益慈善组织不再是边缘的“装修队”,而是重要的“承建方”之一。过去,我们常常扮演“补缺者”的角色,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救急。但未来,我们需要成为“生态共建者”,在政府不及、市场不达的领域,发挥我们独特的柔性力量、人文关怀和社区根基。
这意味着,我们的项目设计不能再是零敲碎打的“活动思维”,而应是着眼长远的“生态思维”。如何与政府政策同频共振?如何与市场主体优势互补?如何激活家庭与社区的潜能?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课题——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寻找答案。
信号二:赛道升级——银发经济中的“社会价值投资”机遇
文章用大量数据描绘了银发经济的广阔前景:当前规模约7万亿元,2035年将达30万亿元。对于公益慈善领域而言,这不仅是经济数字,更是“社会价值投资”的巨大赛道。
传统观念里,公益是“花钱”的事业,但在银发经济领域,公益慈善组织完全可以探索“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比如:
可以进行影响力投资, 资助或创办关注失能失智照护、认知症友好社区、适老化科技产品的社会企业。
可以促进公益与商业融合, 开发面向中高收入人群的付费养老服务,将其利润反哺于对困境老年人的公益服务,实现“以商促善”。
可以探索社区经济, 支持低龄健康老年人在社区内开展互助服务,形成“时间银行”等社区内循环的公益经济模式。
公益慈善领域的资金和资源,应该成为孵化养老领域社会创新的“风险资本”和“耐心资本”,去投资那些商业资本不愿初期进入、但社会价值巨大的领域。

信号三:科技赋能——公益慈善的“换道超车”机会
文章还浓墨重彩地强调了“智慧养老”,并指出我国在研发投入、应用场景和制造能力上的三大优势。这对于公益慈善领域,这是一次“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也就是说,在“智慧养老”的新起跑线上,我们完全可以与科技同行。
可以成为新技术的“首用者”和“试炼场”,我们可以将养老院、社区站点作为脑机接口、陪伴机器人等前沿产品的公益应用场景,为科技企业提供宝贵的反馈,同时让我们的服务对象率先受益。
可以开发“普惠型”智慧养老解决方案, 市场上的智慧养老产品往往价格高昂。公益慈善组织可以联合科技公司,研发低成本、易操作的适老化产品和系统,惠及普通家庭。
也可以利用数据能力实现“精准公益”, 通过合法合规地收集和分析老年群体数据,我们可以更精准地识别需求、评估项目成效,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升级。
我了解到,目前有不少机构想在养老服务项目上发力,但对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还是调查不足,项目做得还比较浅,完全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科技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当它与公益的温暖结合,就能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
信号四:人才破局——构建职业与志愿“双支柱”
文章直面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痛点,并提出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完善薪酬体系等举措。这对公益慈善领域的启示是:我们需要构建“专业职业人才”与“社会志愿力量”双轮驱动的人才体系。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拥抱专业化趋势。公益慈善组织自身就是养老服务的重要雇主。我们有条件的机构,可以探索建立更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让优秀的养老专业人才愿意留在公益领域。
另一方面,我们要更擅长动员和管理“志愿力量”。文章提到我国54.4%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公益活动。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宝库,比如:
我们可以实现“以老助老”,系统性地组织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邻里探访、精神慰藉、出行陪伴等服务。这是最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
我们可以促进代际融合,设计项目,吸引年轻人通过志愿服务与老年人建立连接,既服务了老人,也教育了下一代。
我们还可以提供专业技能志愿者, 招募医生、律师、心理咨询师、科技工程师等专业人士,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志愿服务。
动员社会力量从来就是我们的核心优势。在养老领域,我们能把“人力”变成“人才”,把“志愿”变成“支点”。
信号五:主战场转移——“县域与社区”成为必争之地
文章明确要求“加快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这意味着,公益慈善组织要考虑从大城市,下沉到县域、社区和乡村。
因为,这些地方是政府服务的神经末梢,也是商业力量最难触及的地方,恰恰是公益组织最能大展身手的舞台。
其一,我们要以社区为本,项目设计要围绕“15分钟养老生活圈”展开(民政部已有多次会议提及),深耕社区,打造家门口的互助养老支持网络。
其二,我们要走入农村, 农村老龄化程度更深、服务基础更弱、空巢问题更突出。公益慈善组织可以探索适合农村的互助养老、长辈食堂、巡访关爱、农村幸福院提质增效等模式。事实上,有不少机构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模式,效果显著。
其三,我们要整合资源, 在县域层面,公益组织可以扮演“整合者”的角色,将政府的政策、企业的资源、社会的爱心与本地的养老需求高效对接。未来,县域公益慈善组织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不可否认,他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极大提升。
可以说,未来,衡量一个养老类公益项目是否成功,一个关键的指标可能就是它在县域和社区的渗透率与可持续性。

总之,对公益慈善领域而言,养老问题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慈善议题”,而是上升为一个关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时代命题”。
我们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帮扶”与“救助”的伦理责任,更是“参与构建一个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文明形态”的历史机遇。这份文明,是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文明,是市场与公益共舞的文明,是代际融合、人人参与的文明。
我们知道,公益慈善的力量,在于其初心、其韧性、其连接力。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有能力也应该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创新的引领者、生态的共建者。因为这不仅是在服务今天的老人,更是在建设我们每个人都将安然抵达的明天。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