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 | 该怎么说爱你——我的小心“肝”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旨在号召公众积极主动接种肝炎疫苗,主动进行体检了解肝脏健康状况,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全面遏制病毒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它夜以继日、安安静静地工作着。它是如此重要,我们却很少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它不像心脏、肺、胃等器官,一言不合就让你“心惶惶”“咳不停”“反酸水”。很多情况下,即使肝脏“感觉不好了”,也不吭声不抱怨。因为肝脏里面没有痛觉神经,难以直接向神经中枢传达信号。对于一般的损伤,肝脏以其强大的代偿和再生能力默默承受,不给主人添麻烦。换个角度说,这意味着轻度肝脏损伤和早期肝肿瘤没有任何症状,易被忽略,真到发现时已是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脏虽然“沉默不语”,我们却要了然于心。如何保护我们的小心“肝”呢?
某些病毒特别喜欢肝脏,它们叫做嗜肝病毒,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有90%有HBV感染的背景,因此有效防控HBV感染是预防及减少HBV相关肝病的重要措施。HCV通过血液传播,特别是静脉吸毒、纹身以及应用血制品,都是感染HCV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华分支睾吸虫(肝吸虫)的感染有所增加。肝吸虫常寄生于淡水鱼体内,也可寄生于深海鱼如三文鱼体内,食用被污染的生鱼等,会导致肝胆系统疾病,甚至引发肝胆系统癌症。因此,食用生鱼片时,一定要注意是否通过严格的检验。 肥胖可以引起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糖尿病不仅会造成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还与肝肿瘤的发生相关。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是肝脏细菌感染(细菌性肝脓肿)的重要诱发因素。 酒不等于酒精,但长期大量饮酒,一定会摄入大量酒精,长此以往,必定造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等。 很多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某些处方药,如抗结核药、降胆固醇药、化疗药等,在使用时,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及早发现药物性肝损伤。非处方药如感冒药中,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应用剂量较大,也应该关注。另外,建议不要使用功效和副作用不明确的中草药。 临床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肝功能不正常,或已经肝硬化,但病因不清楚。这主要是由于病因不典型,让人难以识别;或是病因已经消失,只能通过临床与检查中的蛛丝马迹来查找线索。 预防病毒性肝炎,接种肝炎疫苗是目前的主要手段。迄今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的有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和戊肝疫苗。 我国曾是HBV高流行区,自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常规免疫程序以来,HBV感染率和肝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2014年,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控制在1%以下,成绩斐然。 ⑥对于感染乙肝病毒的备孕妇女,可根据体内病毒量,选择在孕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阻断母婴传播。 ⑦男男同性行为和有多个性伴侣者,均应使用安全套并定期检查。 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常见的是经水、食物或日常接触传播。预防主要依靠讲究个人卫生。 ③应特别加强饮食卫生,如外购的肉类熟食,必须充分加热后再吃,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脂肪肝常常伴随着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或者痛风等慢性病,改善膳食结构和加强体育锻炼是关键措施。 ②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多喝牛奶、多吃大豆、多吃鱼类等。 ④避免饮食无规律,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改掉吃夜宵、吃得快、吃零食等不良习惯。 ⑤杜绝饮酒,因为酒精是引起酒精性肝病的唯一原因,同时也是激发其他慢性肝病发作的主要诱因。 运动可促进肌肉消耗更多的热量,从而加速脂肪代谢,减少之前储存在体内的脂肪。 ①根据身体状况选择一种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一周3次~5次,每次坚持30分钟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药物性肝炎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肝炎)。 ①改变中药无副作用的陈旧观点,重视中药肝毒性的可能。 ④慎用保健品。近年来将“土三七”作为保健品,长期服用后引起肝小静脉闭塞病等不良反应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 复查的项目应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肝脏彩超、肝脏硬度弹性检测等。 人体每日进食的食物经过胃肠道初步吸收后被运输到肝脏。肝脏对这些物质进行代谢,将其转变成人体所需的一部分。如果肝脏受损,肝脏的代谢功能出现问题,人体就会出现营养物质的匮乏,甚至威胁到生命。 成人一天分泌的胆汁量在800毫升~1000毫升。当人体进食后,胆囊将浓缩后的胆汁排入肠道,与食物混合,主要负责消化脂肪。 人体生病时服用或注射的药物,或者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都要在肝脏内解毒,变为无毒的或者溶解度大的物质,然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解毒功能就会大大降低、变弱。 肝内富含吞噬细胞,这些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清除外界入侵和体内产生的各种抗原,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有的凝血分子几乎都是肝脏制造的。患者出现严重肝病时,肝脏产生的凝血分子减少,就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出流鼻血、牙龈出血和皮肤有出血点等症状。 胚胎的第8周~第12周,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新生儿的肝脏仍然有造血功能,成年后肝脏才不再造血,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脏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肝脏的血流量很大,血容量也很大,这是因为血液通过两根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流入肝脏,同时经过另一根血管(肝静脉)流出肝脏。肝脏就像一个储备室,在其他器官需要时可以提供一部分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