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们”改变慈善生态

      多数企业家青睐企业基金会 全球最大慈善基金赢利运作 
  我们或许可以更乐观些
  在郭美美和“卢美美”之后,中国的慈善生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普通人“我再也不相信XX了”的悲观情绪之外,更理性的企业家群体在思考什么?
  这是一份极简的问卷,我们只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或企业家做慈善为了什么?另一个是他们愿意用什么样的方式做慈善?
  25位企业家接受了我们的问卷调查,给出了相当坦诚的回答,他们有不同的行业背景:互联网、家电制造、金融、公关咨询,有民营企业、国企,也有外企,有大公司,也有中小企业,大家各怀心思,选择不同的方式,但做慈善的意愿同样强烈——为了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了不“为富不仁”,甚至为了减税。触动我们的是有几位受访者认真地补充了答案选项,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品牌建设和公司价值观形成的需要。
  建立企业基金会或捐钱给其他值得信赖的企业基金会,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选择。当然,也仍然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选择红会等官方慈善机构。在我们提供的选项之外,行善之路有无数条,有受访者郑重地写下“参与企业生态相关的系统性慈善公益项目”。企业家的慈善理念各有不同,为什么决定了怎么做。
  在这个微型的调查中,每个选项都有人选择,这可以理解。做慈善的出发点,可以高尚,也可以现实,做慈善的方式,不仅取决于财富,更取决于思想。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我们不强求这种道德境界。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家悄悄成立基金会,低调地做慈善,下令不许宣传,令人起敬;不过,若做了,也说了,实现了双赢也要赞一个。最怕的是,打着善的幌子做坏事,把慈善做成了一桩桩深不可测的生意。
  作为微小企业的慈善样本,同样遭到了信任危机的“爱心烤翅”也说,有质疑其实是件好事。
  “中国最佳非公募基金会”的执行秘书长说:“要用机制保证善举的完成。唯动机论、原罪论都涉嫌用道德绑架企业和企业家。”
  世界最大的慈善基金会盖茨基金会中国区主任叶雷说:“慈善基金是一个长期性的投资,花钱更要沉得住气。”
  无论如何,中国的企业基金会作为新生事物正在探索和学习中“野蛮”生长。它为中国迅速崛起的私人财富和迅速普及的慈善理念提供了宣泄出口,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毫无疑问,中国的慈善事业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感谢企业家们为慈善所作的郑重的思考及付出。因为你们,我们“应该”也“可以”乐观一些。

  自建基金会,或者把钱捐给其他信赖的企业基金会,在北京晨报发起的调查中,72%的受访企业家表达了对企业基金会的青睐。
  企业家们的投票以及晨报记者的深入采访表明,“美美”们层出不穷,中国的慈善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的确,中国的慈善生态已经因郭美美事件以及卢星宇等负面新闻的出现而改变。”热衷公益慈善的知名刑事辩护律师胡益华对北京晨报表示。
  事实上,这种变化再往前可追溯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亲力亲为干慈善的思想已经开始在企业家中“病毒式”传播。作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非公募基金的一种,中国企业慈善基金正以一种“野蛮”生长的态度成为今后中国慈善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问卷一
  企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出发点是什么?(可多选)
  A、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2%
  B、中国古老传统,达则兼济天下,鄙视“为富不仁” 40%
  C、企业家的自我救赎 12%
  D、一种政治表态 4%
  E、减税 12%
  F、回馈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品牌建设和公司价值观形成的需要(受访者补充答案)
  
  
  1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超公募
  非公募基金的诞生始于2004年。当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根据基金来源方式的不同,把基金会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种类型,非公募基金第一次走上台前。根据规定,可以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成为公募基金会,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成为非公募基金会,企业设立的慈善基金会一般属于非公募基金。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指出,“非公募基金会为企业家、企业实现个人公益理想、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渠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8年后,非公募基金开始了第一次“大跃进”。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曾撰文指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表现出反应迅速、勇于担当,援助独到、以少博多,项目多元、匠心独具等特点,弥补了政府公共职能的不足”。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21日,我国基金会的总数已经达2343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146家,非公募基金会1197家。而近两年来,非公募基金的发展速度几倍于公募基金。不过,“虽然非公募基金已经达到一定数量,甚至从数量上超过了公募基金会,但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胡益华表示。
  
  2保值增值或者不差钱
  2004年以来,大量的企业慈善基金会涌现出来。本报选取了互联网、基金、证券这几个盛产基金会的行业为样本,试图了解国内企业基金会的运作模式。
  “作为一个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基金公司在运作慈善基金会上是有其先天优势的。”大成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吴朝雷对北京晨报说:“首先,基金公司拥有丰富的资产管理和资金运作经验,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确保慈善基金会的资金保值增值。其次,基金公司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大量的合作伙伴,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热心人士共同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与基金公司类似,证券公司发起的慈善基金会同样看重资产的保值增值。今年8月3日才发起并成立、注册资本达4300万元的广发证券社会公益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对北京晨报表示,在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我们的基金会有广发证券及其下属子公司作为坚强后盾,具有先天优势,可投资的品种也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储蓄利息等。
  基金、券商依托自身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对慈善基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而IT大佬们在做慈善时显然“不差钱”。被《福布斯》中文版评为“中国最佳非公募基金会”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执行秘书长窦瑞刚表示,腾讯基金会基本不接受外界捐赠,目前也没有资产的投资计划,“一方面是因为支持我们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已经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每年捐赠的方式更为稳妥,可以让腾讯基金会将主要精力专门在具体的公益慈善项目上。”
  
  3如何赢得信任
  企业基金会虽然发展迅猛,但仍难掩其面临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美美”事件后信任危机也有向下蔓延之势,赢得公众信任成为企业慈善基金会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在基金会网站有针对项目开展、资金使用与捐款记录等信息的公开查询系统。”广发证券社会公益基金会负责人表示,“对捐赠人会开具捐赠票据,并全程跟踪每一个公益项目的实施,在基金会网站上公布项目的开展情况和善款的流向,保证捐款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据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慈善基金会加大了信息公开的力度。
  如果您或您的企业做慈善会选择哪种方式?(可多选)

    ●问卷二
  A、捐钱给红会或其他官方慈善机构 24%
  B、建立企业基金会专业运作 52%
  C、组织员工不定期公益活动 48%
  D、个人直接“结对子”捐助 24%
  E、捐钱给民间慈善机构 12%
  F、捐钱给其他信赖的企业基金会 20%
  G、参与企业生态相关的系统性慈善公益项目
  (受访者补充答案)
  
  4期待《慈善事业法》出台
  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考验着企业基金会管理者的智慧,而先天不足的部分要慢慢补足。
  据了解,2004年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已经不合时宜,业内都在期盼《慈善事业法》出台。
  广发证券公益负责人则呼吁,对待非公募基金会,有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滋生腐败。
  此外,专家认为,对基金会征收企业所得税存在不合理性,基金会投资等非营利性收入应予税收优惠。
  种种因素,中国慈善基金会的发展仍稚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晨报记者
  孙春祥 王洁 张黎明